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怀仁圈子 > 网站新闻 > 怀仁在线 > 怀仁民俗 >  怀仁方言词汇考

怀仁方言词汇考

发布于:2018-03-27 13:36:04 来源:朔州新闻网 热度:  【】【】【】 评论 【投稿爆料】

“一个倩旦”

一般的,数量词都放在名词前边,表示事物的多少。但在怀仁话里,有一个特例,就是在形容词前边加数量词,表示程度。而且仅限于“一个……”。

比如:

“洗完澡抽锅烟,一个舒服”(表示很舒服);

“谁说三黄毛愣,其实人家心里一个机明”(表示“心里很清楚”);

“二毛眼家安了60多个灯泡,一个亮瓦”(表示很亮)

“四黑眼打娄娄,一个准”(表示很准)

还有最具怀仁特色的“倩旦妈夸倩旦,一个倩旦。”

“倩旦妈夸倩旦,一个倩旦。”表示很倩旦?

这里,“倩旦”的“倩”,本字“惬”。意为“合适、恰当”。“旦”其实是“当”的音讹。属于方言后鼻音脱落,也有学者提出上古汉语无后鼻音,为存古音。这里不做阐述。

“惬当”,就是“恰当、恰如其分、合乎情理”。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今世文士,此患弥切,一事惬当,一句清巧,神厉九霄,志凌千载,自吟自赏,不觉更有傍人。”翻译成怀仁话:现在的某些文人们,一件事做的恰当,一句话说的轻巧,就“神厉九霄,志凌千载,自吟自赏”,浑然不知身边更有高明之士。有时候,“惬当”,怀仁话也说“惬霍”,疑为“惬乎”。

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这组句式中的“一个”作何解。

在汉语语法中,形容词前一般是副词,用以表示程度。为什么怀仁话里就冒出个数量词,而且是“就此一例”。

其实,这里的“一个”并非汉语中的数量词“一个”,而是蒙古语的“yke”(蒙语中表达大、非常、很的词东部发音是Yhe,西部发音是Yke……),汉语音译为“伊戈”,意为“非常”。自古以来,河套——桑干一线,长城内外,蒙汉混居,风物相易,语言交织。对这种汉语中夹杂蒙语词汇、蒙语中夹杂汉语词汇的语言现象,内蒙那边的弟兄们有一个非常形象的叫法:“风搅雪”。

现在,我们回头来看:“一个舒服”就是“非常舒服”;“一个机明”就是“非常机明”;“一个亮瓦”就是“非常亮”;“一个倩旦”就是“非常恰当”。

“克良”

三虎老婆去太原走了两三天,三虎一个人吃饭有一顿没一顿的,真克良坏了。

园园的爹妈都外出打工去了,园园跟多病的奶奶一起生活,克良得孩子……

在怀仁人的语境中,“克良”一词,常常表示“因饥饿导致身体瘦(虚)弱”。而“克良”二字,明显是记音词,以现代汉语的语义是无法解释通的。

那么,“克良”的本字是什么?

在汉语发展中,汉字的读音是不断变化的。有一些汉字,因为读音变化,原有的“本字”很难再找到,尤其是偏远地区(往往是保留古音最多的方言区)。于是,人们就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另一个字去代替“本字”。这种现象老宋称之为“借字记音”。

具体到“克良”的“本字”,在现代汉语里无论如何是找不到的。因为它已经成为了“死字”。老宋也是从《说文解字》的“漮”字条下才发现她瘦弱的身影的。

《说文》“漮”条:“漮, 水虛也。尔雅音义引作水之空也。……释诂曰。漮、虛也。虛,師古引作空。康者,谷皮中空之谓。故从康之字皆训为虛。 (康+欠)下曰。饥虛也……。”

其中的“ (康+欠)下曰。饥虛也”,就是“ (康+欠)”字的释义为“因饥而虚弱”。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汉语中“饥”与“饿 ”是同义词,都表示肚子空要吃东西。二者在词义上只有细微的差别,而文言文中“饥”与“饿 ”是有区别的,“饥”是一顿或几顿没吃饭有饥饿感;“饿”是几天没吃饭已失去行动能力濒临死亡。“饿”,大饥也!而“ (康+欠)”之“饥虚”义,正对怀仁话里“克良”的初义,而后来因经济或环境所受的“克良”,均为其引申义。

虽然“ (康+欠)”已成为“死字”。但根据“同声必同部”的古汉语音训规律,“ (康+欠)”音演变到现在,应为“kang”。

怀仁话里的“克良”,乃是“ (康+欠)”的上古发音。

在《又土又俗的“怀仁话”,古汉语的“活化石”》一文中,老宋已经提到过,上古汉语存在复辅音。留存在怀仁话里的不拦(拌)、不拉(拔)、赫郎(巷),个栏(杆)、圐圙(圈juan)、屈圙(圈quan)、得脑(首,古音dao)、不愣(蹦)、特拉(拖,古音ta)、骨拉(刮)、个捞(搅)、个料(翘)、个梁(岗)、个塄(埂)、不垒(摆)等等,都是上古原音。

“ (康+欠)”的上古发音应为:“kljang”。也就是南宋洪迈的切脚韵:克良为“ (康+欠)”。

如此,亦可将怀仁人所谓的“亢克”,还原为“ (康+欠)渴”,意思是“又饥又渴”。

“荡霍”

怀仁人谓尘土飞扬为“荡霍”。

旧时候,腊月里,家家户户大扫除。王二女从早忙到晚,又是刷墙,又是扫院,“荡霍”成不像样了。

刘三奴家的灶火不顺气,“轰”的一声倒喷,“荡霍”了一家黑煤面。

关于“荡霍”的“荡”字,无论是《说文解字》,还是《康熙字典》,均无“尘土飞扬”之义。那么,怀仁人所谓之“荡霍”,其本字是什么呢?

“荡霍”,实为“飏昒”。

1928年,曾运乾在《喻母古读考》中,提出“喻三归匣”、“喻四归定”之说。意思是,中古(隋唐宋,下同)的声母喻三(喻母三等字),在上古(秦汉以前,下同)是“匣”母;中古的声母喻四(喻母四等字),在上古是“定”母。即现在部分y声(喻母),有一些在上古是h声(喻三归匣),有一些是d、t声(喻四归定)。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也谈到:“三十六字母所谓喻母,在《切韵》里严格地分为两类,即韵母(喻三)和馀母(喻四)。它们有着完全不同的来源。馀母的字,绝大部分和端透定相谐,小部分和邪母等相谐,可见它的上古音是d。”

其实,“喻四归定”之说,在怀仁话里有诸多体现。比如“延”字,现代汉语读音为“yán”,古音“dàn”。旧时盖房子,四五个大后生抬一根檩方量着往两边山墙上放,西边的人发话:“再朝这边延(dàn)一点点。”再比如“融”,现代汉语读作“róng”,古音“dòng”。村里人种地,进入二月,地开始化融(dòng)了,就忙着往田里送粪。“化融”,现在一般写为“化冻”。再比如“丸”字,现代汉语读作“wán”,古音为“dàn”,小时候与玩伴们一起弹“弹丸”,都说成“弹蛋蛋”。

“飏”,风所飞扬也(《说文解字》)。属喻母四等字,在上古时期是读作“dang”的。

昒,作名词解,从日,勿声。《说文》的解释是“旦明也”。即“天将明而未明之时”。 《广雅·释诂》:“昒,冥也。”作形容词的时候,是“昏暗”、“昏昧不明”的意思。如:昒黑(昏暗);昒漠(冥昧的样子) 。

“飏昒”,就是尘土飞扬致昏昧不明。后世引申其义,凡尘土、秽物飞扬或粘落,均谓“飏昒”。

“抬”

把东西藏起来,不让人看见。怀仁人很少说“藏”,而说“抬”。如:

腊月里,芳芳要去超市买东西,临出门,老公吩咐:“把钱抬好,别让小偷掏走了”;

二毛眼与三黄毛一块喝酒。结账后,车钥匙找不见了。三黄毛:“我记得你抬裤屁股兜了。”二毛眼一摸,果然在裤屁兜里。

王二平时怕老婆,老往鞋拔儿里抬钱。

“抬”,显然是“记音字”。

所谓“记音字”,就是在汉语中,有一部分字在某个历史时期,官话读音产生了变化,而方言仍保留其原有读音,时间一久,其读音虽在,本字(即原来的字)却不易找见了。于是,后世之人就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去代替原字。如“角落”,明代以前读音“gaolao”,“尖团合流”音变为“jiaoluo”,人们用“圪佬”去代替。“附”,上古音读“ba”,经南北朝五胡乱华,民族融合,到隋唐时,读音变为“fu”,方言便用“巴”字代替。

怀仁话里的“抬”,其所替代的原字是什么?

有两个字很值得考虑。

一个是“揣”字。《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揣,藏入,塞进。如:往怀里一揣;揣巴(方言。胡乱地往嘴里塞)。且根据钱大昕“古无舌上音”说,“揣”字上古(秦汉以前)音声母亦为“d/t”。

另一个是“搋”字。在现代汉语中,“搋(音chuai)”字有两种解释,一曰“用力揉物,使之匀和”,即雁北人常言“搋糕”之“搋”。“搋”,上古音声母亦为“d/t”。中古(唐宋)变为“ch”,其中的介音“u”在方言中脱落,故怀仁人曰“chaigao”。二曰“藏物于怀”。但此意仅见于《警世通言》:“陶铁僧栾了四五十钱,鹰觑鹘望,看布帘里面,约莫没人见,把那见钱怀中便搋。”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两字之“藏入”、“塞进”、“藏物于怀”之义,只见于《现代汉语词典》,而不见于《说文解字》、《康熙字典》。

可见,“揣”与“搋”,都不是怀仁人所言“抬”之原字。

老宋认为,“抬”的原字应该是“匿”字。

“匿”,《说文解字》:亡也。从匸若声。读如羊驺箠。女力切。《康熙字典》:《唐韵》、《正韵》女力切,《集韵》《韵会》昵力切,?音。《说文》亡也。从匸,若聲。《尔雅·释诂》匿,微也。《注》微谓逃藏也。《广韵》藏也,亡也,隐也。《史記·留侯世家》良更名姓,亡匿下邳。《曹参传》见人有细过,专务揜匿覆盖之。《灌夫传》乃匿其家。《注》师古曰:匿,避也。

按:汉典将“匿”上古音拟构为“nuug”,不妥。

《说文》言“匿”之读音:“女力切”,“女”古音应与“具”、“沮”音近。我们看“女直”一词,最早出现在唐天复三年(903年),是年,“(耶律阿保机)伐女直,下之”。而在历史上,女直与主儿扯,诸申一直并称。实际上,《史记·五帝本纪》所言之“帝嚳娶娵訾氏女,生挚”正是“女直”之源流。帝喾,有言帝俊者。是商、秦、楚的共同祖先,帝喾的妻子来自“娵訾”(现代音ju-zi),就是女直。《竹书纪年》所言“帝挚,少皋氏,母曰女节”之“女节”,无疑是“娵訾”的异写。而河南禹州附近的“具茨山”亦是“女直山”。所以,“女”之上古声母应为“dr”或“thj”。

再看清代学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匿, 亡也。广韵曰。藏也。微也。亡也。阴姦也。从。若声。此取双声为形声也。读若羊驺箠。此有伪夺。当云读若羊??之?。金部曰。?者、羊?耑铁也。说详金部。?读若至。至古音同质。匿读若?、即读若质也。古亦读尼质切。在十二部。不在一部也。今音乃女力切(?为死字,打不出来)。

可以看出,段玉裁对《说文解字》的注解是有所甄别的。而其所注“匿读若?、即读若质也”,正是“匿”字的上古读音。“质”,上古音拟构“tids”或“tjid”,所以,“匿”之古音应在“端透定泥”四母之“端母”,对应现代汉语的“t”母。

关于这一点,以“匿”为声旁的“慝”字提供了足够的证据。“慝”,音“te”,会意字。从匿,从心。把心藏起来,存有邪念。本义为邪恶,恶念。

综上所述,怀仁话里的“抬”,其原字应为“匿”。“匿”字甲骨文就是“一个人藏在门后或山崖之后,不使见也。”

“倒敞”

缝在衣服上的口袋,怀仁人谓之曰:“倒敞”。

上世纪七十年代,从衣服(主要是上衣)上“倒敞”的多少,往往能看出一个人的身份来。比如我们村,大队书记四个“倒敞”,会计和小队队长大都三个“倒敞”,一般人最多两个甚至没“倒敞”。尤其是会计,靠左边胸脯的“倒敞”里别一根“英雄牌”钢笔,大街上一走,一个靓巴。

关于“倒敞”的说法,民间有谓“倒裳”一说。因其“倒着敞开”(古人上衣曰衣,下衣曰裳,合称“衣裳”)。不可信。

还有一说,言古人常穿一种交领服,如交领衫、交领袍等。在袖内肘子的上方,缝一口袋,将一些零散物件装进去。由于装或取东西时要倒着插进去,所以就叫“倒插”。最起初,人们是将置放“细软”的口袋系在胸前相交的两个衣襟与束带处(大致是怀中位置),又叫“ 怀揣”。后来,才发展到将口袋直接缝在袖内肘部的上方,故而又有“袖珍”之辞。东晋时期的医药学家葛洪在收集民间流传的用于治疗常见病的处方后,悉心整理,编了一本医学小册子,其名曰《肘后备急方》(又名《肘后救卒方》,亦作《肘后卒救方》),其实是一本“口袋书”。其“肘后”一辞,约等于今天的《袖珍英汉词典》吧。因袖内口袋的位置比较隐蔽,古人常盛放一些纯金饰品和散碎银两,以及明清时期出现的银票等贵重物品。是以,古人又常以“两袖清风”比喻官吏的作风清廉。而现代人用“两袖清风”则显得不伦不类,似应改说:“打开后备箱看看,屁没一条”。

或曰,既然“倒敞(倒插)”一词为古人常语,为何现代方言里该词仅见于山西、内蒙及甘肃一带?

看来,“倒着插进去”之说亦不足信。

那么,“倒敞(倒插)”一辞,语出何源?

在甘肃省,有一个古老的民族——东乡族。东乡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使用一种古老的中世纪蒙古语。在东乡语中,“口袋”一词用汉语拼音直译过来,就是“daocha”。

关于东乡族的族源,可上溯至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帝国。1226年,成吉思汗进攻西夏,攻下积石州(今循化一带)后,将河州作为蒙古大军重要的屯居点。到蒙哥汗时,为了西控吐蕃,又将河州升置为军事重镇。其后,元世祖平定康藏,建都北京,派宗王、万户府、吐蕃宣慰使俱驻河州。13世纪末,驻守唐兀(河州在内)地区的蒙古宗王阿难答(忽必烈孙)信奉了伊斯兰教,其部下15万余人,“闻从而信教者居其大半。”这些信奉了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在新中国成立前被称为“东乡回”或“蒙古回回”,建国后作为一个民族,被称作“东乡族”。

作为蒙古语的一种方言,东乡语至今还保留着中古时代蒙古语的许多特点。现代蒙古语中的“口袋”、“袋子”拉丁音拼为:[ daling],汉语音译为褡裢。在东乡语中,拉丁音拼:“daocha”。

我们说,语音的演变不仅存在于汉语,在蒙古语中亦普遍存在。如元曲中的“合钵”一词,源自古蒙语“qabtara”,汉译取词根音缩读“qab”,明清以后汉文献中多写作“荷包”。而表示“口袋”、“袋子”的“daocha”,很可能也是中古以前蒙古语的遗留。

“将”、“将将儿”

怀仁话里有一个表时副词:“将”或“将将儿”。

在现代汉语里,“将”,表示“将要发生什么”、“将要做什么”的意思,从“时态”上讲,属于“将要进行时”,而怀仁话里的“将”或“将将儿”则表示 “刚才”、“前不久”,属于“已经完成时”。

比如:

“三黄毛在吗?”“不在,将将儿走了”。表示“已经走了(不久)”。

“二路公交将过去”。表示“已经过去了(不久)”。

其实,怀仁话里的这个“将”,就是普通话里的“刚”。

我们说,现代汉语(普通话)里的“j”、“q”、“x”,在明清以前是读作“g、k、h”、“z、c、s”两组声母的,语音学上将其叫做“尖团合流”。“jiang”音是“gang”音的演变。从时间上看,“gang”为古音,“jiang”为演变后的发音。

由是可以看出,语音的演化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直到现在仍在发生。比如“客人”的“客”字,方言里有读作“qie”的。建国后,在审定普通话标准音值上,有的字以演变后的发音为准,如“家(古音ga)”字,现在北京地区有许多“x各庄”的地名,就是“x家庄”。“陷(古音han)”字,怀仁话里仍是“han”音:马车陷(han)进河沟了。“欠(古音gai)”字:谁谁谁欠(gai)了多少钱。“拳(古音geu)”字,怀仁人一直都叫圪嘟(geu—du)。也有以古音为准的,如“刚”、“客”等字。

“灰腾楞板登”

怀仁话里,“灰腾楞板凳”既有“脏乱差”之义,也有“冷冷清清”的意思。

比如王二和赵三闲拉呱,说到刘四家:“俩口子不整搁家,成天价灰腾楞板凳的……”

精准扶贫工作队来到高家庄,大街上除了垃圾,空无一人:“这村子,灰腾楞板凳的……”

“灰腾”和“板凳”均为蒙语词汇。

“灰腾”[huiten],冷的,寒冷之意。

蒙语中,“K”与“G”、“H”音存在音转关系,可以互转。如“可汗”→“合汗”;“屠何”→“屠各”等。故地名中的“辉腾锡勒(寒冷的山梁)”、“奎屯”(寒冷的地方)、“灰腾塔拉”(寒冷的草原)中的“辉腾”、“奎屯”、“灰腾”,均为蒙语“寒冷”的音译词。

“板登”实为蒙语“板升”之音讹。“板升”,又作“报申”、“拜牲”、“白兴”等,意为“房子”、“村庄”、“堡子”。

“灰腾”和“板登”(板升)加起来,就是“寒冷的房子”、“无人居住的房子”。在怀仁话里,最初意为“冷冷清清”,后引申为“脏乱差”之义。

“板油”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怀仁人家里炒菜一般用炼好的猪脂肪。

每隔一段时间,就得到市场买些猪油回来,切块提炼后,存在罐子里备用。

说起猪油,最好的当然要数“板油”了。

“板油”之“板”,实为“肪”字的上古遗音。

“肪”,厚的脂膏。特指动物腰部肥厚的油脂。

现代汉语“肪”音“fang”。古无轻唇音,亦无后鼻音。

“f”音为“b”,“ ang”音为“an”,“ 肪”字古音“ban”。即所谓“肪(ban)油”。

可见,“板油”之称,一点都不俗,正是先秦雅音。

相关评论我来说两句
关于网站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我要删除信息 赞助推广 网站帮助 网站公告 网站地图 手机版
怀仁圈子(www.i038300.com)站内的所有在线广告信息均为网民自由发布,我们对信息真实性不做承诺,请您在获取时自行甄别信息真假,交易风险自负!
怀仁圈子:信息全方位,怀仁零距离!网罗怀仁信息,链接精彩无限!爱生活 爱怀仁 ©中国 山西 朔州 怀仁  本站法律顾问:期待有资历的律师加盟
Powered by i038300.com 晋ICP备140039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