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怀仁圈子 > 网站新闻 > 怀仁在线 > 怀仁民俗 >  怀仁-【娶儿媳妇】那些事

怀仁-【娶儿媳妇】那些事

发布于:2015-08-18 14:35:15 来源:怀仁圈子信息网 热度:  【】【】【】 评论 【投稿爆料】

聘儿媳妇1.jpg

聘儿媳妇2.jpg

“娶儿娉妇”这个俗语,是老一辈人指结婚办喜事的专用语。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姻是人生中的一生大事,旧的礼教认为:“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婚姻是两性的结合,“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所以认为婚礼是一切“礼”的根本,所以对婚礼十分重视。

婚礼的仪式、程序,几千年来成为一种世代相传的文化。

截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怀仁地方的婚姻礼仪都基本遵循着周代已定下的程序,这一套程序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有所演变,在经济条件差的区域有所简化,但到建国初期,县城内的婚礼程序基本上还是议婚、定亲、纳采、换贴、下茶、迎娶等六项。

经媒人或亲友提供信息认为男女双方的家庭门当户对,双方都有结亲的意向时,媒人便让双方见面。

作媒,古称作伐。《诗经·幽风·伐柯》中有“作伐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之句,故把“作伐”借指“作媒”。

也有人称媒人为“月老”,或“月下老”。这个称呼源于唐人小说中的一个故事:“有一个名叫韦固的人,夜经宋城,见一老人倚囊而坐,在月光下看书。韦固上前问他在翻阅什么,老人说在查阅天下的婚牍。又问囊中的红绳是馊什么用的,答日是系夫妻之足的。“虽仇家异域,此绳一系,终不可避。”因此后世称男女有缘称“红线缠腰,赤绳系足。”

怀仁地区媒人亦称“冰公”,也是出自古代的一个典故:《普书·索铣传》载:孝廉令狐策立于冰上,与冰下之人语,索铣日‘上为阳,冰下为阴,阴阳、事也,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婚姻事也。君在冰上与冰下之人语,为阴与阳,媒介事也。君当为人作媒,冰泮而婚成’。后世人称煤人为冰人,亦作“冰公”。

过去婚姻大事的定夺主要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序的第一步双方见面也并不是当事的男女双方见面,而是双方父母的见面。[!--empirenews.page--]

、 双方见面,可以初步作出结亲的意向,可算议婚。

定亲还有很多讲究,要请人看双方的生年八字属相,命运是否相克。人们经常说:“龙免泪交流,猪狗不到头,蛇虎如刀错,羊鼠一旦休。还有“金鸡怕玉犬,白马怕金牛,猪见炎猴泪常流。”命相不对也不能结婚,如土克水,水克火,这一套说法很复杂。认为属相和命相中出现这类问题婚姻不会美满,甚至不能白头到老。但这些看命相的先生一般也不愿因此拆散别人的婚姻,他们还有一些变通的说法。如我是水命,妻是土命,相克。但算命的人看我们情投意合,便又说:不过你是泉中水,她是房上的土,实际谁也不克谁。

女子择婿的标准因时代不同而不同,建国前择婿标准是夫家有房有地,姿色好的能寻一个当官的最为理想。有文化的青年也很吃香。

上世纪五十年代,工农差距拉大,姑娘们找对象热衷于工厂里上班、煤矿中下井的职工。六十年代当兵的人政治可靠,复员后安排工作。找当兵的为终生伴侣也是当时的一个风潮。六十年代初如果媒人给农村青年介绍对象时会这样说:“找上吧,那后生可急溜呢,一秋天可偷翻了,找上人家保证你女儿饿不起。”

双方父母同意后,男方家里通过媒人付给女家一些钱财。包括盖馍和包贴用的绸料作为彩礼,称“押定”。相当于古礼中的“纳征”,是定婚的意思。同时要选择三、六、九一些好日子吃定亲饭,男家必吃饺子,叫“捏嘴饺子”。意思是希望女家就此把嘴捏住,不要张口再要额外的财礼了。

“换贴”,是男家和女家双方互相交换生年字的“庚贴”,以便根据双方贴上的资料选择完婚的日子。这天男方要给女家用“食盒”抬去八个大面鱼,八个大面免和若干个“拔吊”大馍馍,以及一些金银首饰。

“帖”是用红纸做成,上印龙凤图案。男方的一贴”称“龙贴”,又叫“恳贴”,封面写“逑吉”字。里边写“隗乏玉田,仰祈舍诺”。旧有蓝田种玉一词,意指好女能生好儿子,因此把亲家之女称之为“玉田”。女方给男方的贴称“凤贴,”也叫“允贴”。内写…‘德换比凤,愿切乘龙,愚姻弟鞠躬”,秦穆公女婿萧史传说乘龙而去,因此后世称佳婿为“乘龙。”这种贴要折成九折,取天长地久之意。在迎娶的前几天,男方要把选定成婚的日子书面告诉女方,同时送去嫁衣及肉面等物,俗称“水礼”。新郎和新娘在结婚前被请到各自的亲友家吃“喜头饭”。[!--empirenews.page--]

迎娶的前一天,男家和女家分别邀请至亲好友到家里做娶、娉前的的准备工作:,租轿子、租上轿衣、借炊具、借碗盏、借桌子、找厨工,那时代没有饭店餐馆供人们使用,红白喜事都是在家里操办。房间不够还要搭建临时的布棚或建造临时厨房,人们为此忙得不亦乐乎。

新娘子要在这一天“开脸”。替新娘开脸的人必须是”全人”,即父母健在,子女齐全的人。她用两股白线象剪刀一样来回交错,把新娘脸上的汗毛绞了下来。这种古老的作法很疼,绞完汗毛后,要用豆腐把脸擦一下,以防止脸皮红肿。

晚上,男女双方都在各自家里吃“翻身饼”。这是人们平时绝不食用的油煎的肉馅饼。是什么时候留下的这个习俗,有什么讲究,不可考。

油糕在怀仁地方是办喜事必吃的食品。“糕“与”高“同音,老辈人常说吃糕有高升旺长的意思。孩子们过生日吃糕时,要在门头上放一个糕圪蛋,希望孩子们快点长高。儿子过生日时,我在糕圪蛋下面又放了两层绸布,母亲问我啥意思,我说这是“布布糕”(步步高)。所以在食品非常丰富的今天,油糕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不会被取代。 迎亲的这天,双方都要给亲朋好友,邻居同院送“喜糕”。数量一般是十一个或九个。送糕是要还礼的,在自家办事时就要把这个人情补上,所以人们说:隔壁子送糕,一递一遭。

上午,亲友们便陆续到家送礼。东家设总管,将送礼人的姓名、礼金一一记在礼单上。族人和亲戚事先在礼单上按远近亲疏、长幼尊卑的顺序排列好,对不便接收的礼,就在一张红纸上写一“璧”字,连同礼金一起退还,意为完璧奉还,同时也有“避”的寓意。

娶亲一般是新郎的兄嫂,送亲的是新娘的哥哥、姐夫,女方还有一位“会亲家”的,一般由新娘的大爷、叔叔充当。

有一个流传于怀仁的故事说,有一桃花女,是个桃树精。出嫁时送亲的姨姨和姐姐在酒醉后向婆家人道出了她身世,婆家人害了怕,便把院内的桃树砍掉了,桃花女便因此丧命。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姑不娶,姨不送,姐姐要了妹妹的命。”因此后来送亲的人选中没有姨姨和姐姐。

娶亲的人乘轿前去女家接新娘,轿由四个人抬着,在本县山区是用两头骡子一前一后驮着,称“骡驮轿”。

到了女家,女方父母设宴招待之后,便由女方给男方回赠绿豆送亲的人陪同新娘子乘轿前往男家。富裕的人家如果是两位娶亲的,女家相应也会派两位送亲的,称做“双娶双送”。共要有五乘轿子。[!--empirenews.page--]

新娘盖上红盖头后,从家里到轿上讲究脚不能落地,由家人用椅子抬到轿子上。

聘儿媳妇4.jpg

《礼记·婚义》中的规矩,新郎要亲自上门娶亲,并要象征性地为新娘驾一下车。但怀仁地方一度时期新郎不亲自去接新娘,而是由娶亲人代办。这个习俗在不断演化,到今天是由新郎亲自把新娘抱到轿车上,身小力薄的新郎也只好勉为其难了。

在娶新娘回家的路上,鼓匠班子在前面吹吹打打,花轿在后面跟随,后面有贺堂的、媒人坐的轿车(木轮车上装着席棚顶的车)。街上看热闹的人很多。

聘儿媳妇3.jpg

队伍经过寺庙时,由一小男孩用红毡遮住庙门,怕新娘冲撞了神灵。在下轿时,一位搀亲的女子把新娘接下轿来,另一位女孩上前去给新娘象征性地补一下妆,称之谓“添胭粉”,好象是“添缘份“的谐音。

进家后,新娘便是夫家的一名新的成员了。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在堂屋内供着的祖宗牌位磕头行礼。然后换上红棉衣,坐在新房炕上有烟囱的墙角上,称作“坐窑道旮旯”。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新娘子都要穿棉衣,说这样以后的日子才能过的厚实。人们只管光景日子好人们互助精神的一种体现,有的时候邻近的院子也要占用。

女方会亲家的、送亲的人由新郎的至亲长辈陪同。正面和正面相邻的人称“上三位”,是、供主宾坐的。所有席桌上的上三位人选是东家和总管谨慎考虑商量后决定的。有时因地方小人多,甚至还有吃两行的现象。在安排行次、座次上难度很大,也常会为此事闹出一些误会和口舌来。

开席后,鼓匠班子开始演奏,端盘子的进进出出,看热闹的熙熙攘攘。划拳声、酒令声不绝于耳,十分热闹。

傍晚,新郎、新娘吃对面饭,这是夫妻第一次在一起吃饭,吃褂面和饺子,人们说:“褂面套饺子,明年养个胖小子”。在旁边耍笑新郎新娘的人们不断地给新郎出难题,旧称“三天没大小”,什么辈份的人都可以加入耍笑“新人家(怀仁称新娘叫新人家)的行列。人们让新娘说“令子”(绕口令),其中不乏一些黄段子。[!--empirenews.page--]

吃过对面饭之后,人们尽兴而散,新郎新娘入洞房,一些长辈们要去“听房”,听听他们关系是否融洽,他们还把好消息告诉新郎的父母'让他们高兴。

第二天中午,要举行拜天地的仪式,:内天地爷神位前,摆上桌子,上面放一装粱的大斗,斗上放着一张弓和三支箭,一为了避邪,又一说是怕娶来桃花女那样的而摆放的镇物。这些习俗,也和一些地方娘过火盆一样,都是过去社会对女性不尊重的产物。

新郎、新娘站在供桌前,在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后,司仪照着礼单上的先后顺序,高喊:“给某某爷爷、奶奶磕头,礼洋几元”,称之为“拜人”。“拜人”之后,正式开席,俗称“安座”。东家和新郎、新娘要去各个桌上给长辈、亲友们敬酒。

第三天一早,娘家人持请贴来请新姑爷和女儿,称“回门”。请帖一般写“仅具疏酌,迎迓贤婿,偕同小女,光临寒舍,蓬荜生辉”。新郎新娘乘轿去参加女方家的婚宴,女婿坐正面,新娘的长辈、至亲坐下首,这一天是女婿在岳父门上一生中仅能受到的唯一的一次最高礼遇。在席间由别人一一给新郎介绍女方的长辈亲戚,称为“认大小”。

倒宝壶一般是由新郎的姐夫主持,用一个锡制的大酒壶,里面装满小米,壶口用红布包着。在壶的顶部用红线拴一长串圪瘩,让新娘解,看她手是否巧。新娘和新郎坐在一起把衣襟对住,姐夫便把壶里的米往双方的衣襟上倒。边倒边说:“一倒金,二倒银,三倒儿女满堂红,四倒骡马成了群,五倒元宝滚进门……”其间闹洞房的人不断地让新娘说“令子”来取笑逗乐,直到把壶中的米全倒完。

这种办喜事的规格称“三天下事”,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二天。第一天人洞房,第二天回门。在婚后的第三天仍在岳父家住,称“乱三天”。之后还要在岳父家住一段时间,一般是四至六天,称“住对月”。在村里还要给女婿烧房。在这几天内女婿要在女方的亲戚家吃请,有时因为娘家亲友太多,每天要吃三顿请。

婚后新娘要给婆家长辈送手绢和兜子,叫“装话兜”。有的人要给新婚的女儿和女婿在第一年春末夏初时赠送衣料、麻花、包子等物,称“送夏”。中秋节时还要给男家送月饼,在一般情况下男家还要回给女家一半,这些活动都是为了增强亲家之间的联系,增进友谊和亲情。

唐诗《新嫁娘》写道:“三日下厨房,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住对月”之后回到婆家,新媳妇早晨起来便给公婆倒尿盆,下厨做饭,这就意味着从此就要侍奉公婆了。[!--empirenews.page--]

没钱人的娶嫁礼仪很简单,有的穷人家子女多,养活不了,就把年幼的女孩七八岁时就送给人家当“童养媳”。从小就在夫家家里干活,混口饭吃,长大之后与丈夫“圆房”,称为“成发”,也不举行婚礼。若是娶寡妇也不举行什么仪式,而是在日落后才过夫家,在临走之前还要在家门后边给亡夫烧一些纸钱。

结婚前女子的发式多为一根辫,结婚时梳为抓髻,婚后这两种发式不能再梳,一律在脑后盘一个发髻,称“圆头”。女性的已婚和未婚从发型上看一目了然。

旧时的婚姻,男女双方没有选择权,完全是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而婚姻多有不美满者,甚至酿成悲剧。清进士张朴门庭显赫,在为儿孙择偶时,非常讲究门当户对,大孙子尊父母之命,娶了下寨财主龚士魁之女,其女靖庄贤慧,品德俱佳,但夫妻没有缘份,洞房花炷夜不肯同榻而眠,丈夫在外地干事,长年不回家,逢年过节去姐姐家躲避。文革时他被撵回怀仁,其时夫妻均已是年过花甲的老人。龚氏卧病在床,因无子女,丈夫侍候了二年后去世了。

张某再婚后,老夫妻如胶似漆,如鱼似水,个中奥妙谁能解得开?

二孙娶清河村老财刘焕斗之女为妻,婚后夫妻不和,出于礼教又不能提出离婚,无奈之下妻子仰药自尽。

礼教,礼教,既是文化传统,也是枷锁圈套。

聘儿媳妇5.jpg

相关评论我来说两句
关于网站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我要删除信息 赞助推广 网站帮助 网站公告 网站地图 手机版
怀仁圈子(www.i038300.com)站内的所有在线广告信息均为网民自由发布,我们对信息真实性不做承诺,请您在获取时自行甄别信息真假,交易风险自负!
怀仁圈子:信息全方位,怀仁零距离!网罗怀仁信息,链接精彩无限!爱生活 爱怀仁 ©中国 山西 朔州 怀仁  本站法律顾问:期待有资历的律师加盟
Powered by i038300.com 晋ICP备14003955号-1